close

      21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,前三季度GDP增長7.4%,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運行總體平穩、穩中有進、穩中提質。
      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持續回落,經濟下行壓力大,對經濟運行新常態該如何理解?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,一種認為經歷周期性調整後經濟 還能恢復到相對較高的增長,並能維持相當長時間;另一種則認為,資源要素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,未來即使經過大刀闊斧地改革也難以回到 金融危機前的水平,經濟增長將經歷階梯式的下降。這兩種觀點都能從日本、韓國發展經驗中找到支撐。
      社科院副院長李楊認為,新常態之所以“新”,就是在增速上與過去的高增長不同,而“常態”是指經常性現象,未來經濟增速放緩、財政真 赤字出現、經濟指標疲軟將成為常態——這一觀點更接近於上述第二種。
      經歷30多年高增長後,我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局。從供給層面看,資源配置效率下降,公共服務等領域存在短板,但很多行業卻面臨嚴 重產能過剩;技術學習效率下降,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差距縮小後,創新能力不足問題開始暴露;要素供應效率下降,勞動力從第二產業向第 三專業轉移,經濟服務化過程導致勞動生產率下降;資源環境約束加大,霧霾等極端天氣頻發已形成現實的威脅;國際競爭加劇,軍事摩擦浮現。
      與供給側“負能量”的變化不同,需求側正形成更長時間可持續增長的基礎。從拉動經濟增長的“三駕馬車”看,就業保持穩定、居民收入持 續增長使消費保持穩定,全球經濟恢復增長有助於出口企穩,而影響經濟增速最主要的變量就只剩下投資。雖然我國經濟增長放緩,但沒有再 出臺大規模刺激計劃,而是依賴優化投資主體、放開投資領域、深化投資機制改革、擠出投資中的水分,使投資這隻“主引擎”更可持續。
      新常態不是我國經濟獨有的現象。李楊說,與過去20年的高增長、低通脹的“大穩定時期”不同,全球經濟也進入新常態,表現為發達和新興 經濟體增長放緩,歐美經歷去杠桿和修複資產負債表過程,全球經濟再平衡,各國宏觀政策非同步性加劇市場波動,全球治理結構重新調整。
      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,我國面臨產能過剩、債務高企、城鄉二元結構、房地產調整、金融亂象等諸多風險點,未來可期待的不是大規模放鬆貨 幣政策,而是通過改革的方式釋放政策刺激紅利。
      社科院“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”課題組最新發佈2014年秋季報告預計,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7.3%左右,增速比上年回落0.4個百分點,繼續 保持在合理區間。預計2015年增長7.0%左右,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.1%左右。
      社科院報告建議,在新常態下,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,重在調整支出結構,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;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,重在定向寬鬆,主 動有效預調,通過逆周期和定向調控,促進結構調整,防範金融風險。(記者 郭洪海 崇大海)  (原標題:適應經濟運行新常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n65rnrb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